[独家]金像热门导演谈《僵尸》 昔日名咖皆落魄
[独家]金像热门导演谈《僵尸》 昔日名咖皆落魄
Time 2015-09-14 18:07:38 情感驿站
爱情测试
麦浚龙接受情感驿站独家专访,详解《僵尸》一撇一捺(Photography by Doug Bruce)
手记:麦浚龙有很多标签,但那些都不在此次访谈的讨论范围(对麦浚龙本人感兴趣的友可看我们去年的视频专访,点击进入原文)。此次这篇访谈紧扣麦浚龙去年的电影《僵尸》:琐碎到每一个细节与每一个象征。为了更好的让导演传达他的想法,我们的访谈特别使用了粤语进行。在这个专访中你可以看到导演就《僵尸》的剧情设置和人物造型的塑造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也可以看到他就片中几个关键段落(长镜头、最后大战)进行了详细解读,当然还包括了曾引起影迷热议的那个反转结局。在附录中的另一篇专访节选中,我们收录了《僵尸》的主演之一、凭本片提名香港金像奖的惠英红谈及她参演《僵尸》时的经历,从中或可以管窥麦浚龙导演的片场风格。总之,在《僵尸》的DVD蓝光未能收录评论音轨的情况下,但愿这篇文章可以对喜欢《僵尸》的影迷有所帮助。
(本访谈涉及严重剧透,文中所有图片均由片方kudos films独家提供,其中所有工作照均由Doug Bruce摄影师拍摄,此前从未曝光。采访/撰文:赖心韵、波米)
长镜头与片名:僵尸好像古老快递,承载死者之灵
情感驿站:我们先来谈谈《僵尸》里面最被人津津乐道的那个镜头:00:40:03-00:43:56的一个手持旋转跟拍长镜头,也是鲍起静的独角戏,这个镜头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给到僵尸正脸,但最后停止旋转时却停在了僵尸身上。能谈谈它的设计初衷和拍摄过程吗?是一开始就决定用一个长镜头完成吗?
麦浚龙:是的,因为影片一开始的时候交代过一个小细节,即鲍起静和吴耀汉在吃饭前的一个细节:鲍起静在补衣服时,通常都需要一个人体模型来作参照量体裁衣。那么,当吴耀汉发生意外后,鲍起静仍然自我催眠的沉浸在原来的生活中,她相信自己的老公可以回来,所以鲍起静将她老公生前的这个裁衣服的活动重现了一次。我在最初设想这个场景时,希望表现出鲍起静情绪起伏很大的特点。所以,这个长镜头有别于其它电影之处在于:它对情绪的推进并非一个循序渐进的感觉:像从10%到30%到50%到100%那样而是表达从10%直接到100%的、跳跃式的情绪,而如果演员的情绪跳转可以只用一个镜头表现,那观众的印象将会更加深刻。那么,这个旋转的长镜头到最后才拍僵尸的脸,是不想更多展现僵尸的恐怖形态,这样可以让鲍起静的表演有更多展现的空间。那么这个长镜头的最后是僵尸睁大了眼睛,这也是在表现钟发的炼尸方法起作用了。
情感驿站:当时拍了多少条?这是你拍摄时间最长的一个镜头吗?
麦浚龙:这确实是本片最辛苦的镜头了,因为那个房间有很多杂物,为了避免穿帮,摄影师甚至掌镜时都要屏住呼吸。当时遇到的问题是,场景的左边是有一台缝纫机,它阻挡了摄影机的运动轨迹,那么在摄影机将要运动到那里时,我们的工作人员还要悄无声息的将缝纫机搬开,而再运动180之后,又必须把缝纫机搬回到原来的地方。这个镜头我们在当天大概拍了8-9条,演员演的辛苦,但更多还是要解决技术问题,比如在长镜头拍摄中,摄影机的那些线如何解决,而最大的问题是:演员在这个镜头中很难做到真的完全不动,但剧情又需要它此时静止。毕竟人闭着眼睛站立就会有轻微摇摆,尤其吴耀汉年纪又比较大,所以这个镜头拍了整整一天。
情感驿站:另外本片用了大量的慢镜头,更多使用这种镜头语言的目的是什么?
麦浚龙:它取决于电影中有什么是我想取舍的或者节奏对不对。比如说表现女*的运动方式以及僵尸跳动的形态,这种慢镜头在原来的老港片年代是很少有的,我比较希望给观众呈现更为震撼的画面。
情感驿站:本片的英文片名是Rigor Mortis,我查了一下,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有人说它有回光返照的意思。当时你定这个英文名有什么含义?
麦浚龙:其实Rigor Mortis是一个医学名词,它指人死后的一段尸体僵硬的时期。我希望片名也有科学依据,也想让英文名和此片的气质相投吧。
情感驿站:为什么不直接译做Walking Dead?
麦浚龙:在中国,僵尸和丧尸还是有区别的。丧尸是完全没有思想的、嗜血的东西,而僵尸追根溯源是从湘西赶尸而来,它好像最古老的快递一样,承载着客死他乡的人之灵*,由道士运送回家安葬故土。所以对我来说,僵尸蕴含着一种人情味。而且Walking Dead在字面上也不贴切,僵尸是用跳的而非Walking。
电影风格:清水崇没去过片场我从未借鉴日本*片
情感驿站:接下来是关于影片风格的问题。我之前看过许多你的采访,能谈谈当初你和清水崇如何建立联系并最终合作的?
麦浚龙:清水崇被外界称为恐怖片专业户嘛,所以到现在找他的投资都只希望他拍那种吓人的恐怖片,但他自己却从不这么想,所以清水崇这两年其实进入了某种瓶颈期的。当时,我递给他《僵尸》的剧本是让他眼前一亮的,他觉得这不是为了恐怖而恐怖的片子,而是借一个恐怖题材来讨论人性的项目。只是在那个时候,我已经差不多都把《僵尸》拍完了,他当时也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这个项目的。所以,大家可能一直觉得《僵尸》因为有清水崇挂名,所以就会有他的风格,但清水崇其实根本就没去过片场。他的参与范围主要是海外发行以及对影片的音效后期处理。
《僵尸》看上去有很多日系恐怖片元素,但是麦浚龙坦言自己并没有直接借鉴(kudos films独家提供)
情感驿站:有一些观众认为,《僵尸》的风格与清水崇之前的电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事实上来讲,这可以解释为是日本恐怖片整体的风格对你所影响吗?
麦浚龙:不能这么说。其实僵尸也好、跳尸也好,中国这方面的题材本身就已经很丰富了,我并不需要参考其他国家的恐怖片。当然,可能像双胞胎女*的造型或许会让人联想到日系风格吧。但在拍的时候,我没有借鉴任何一国的恐怖片。
情感驿站:两只*和白头小孩儿的形象我感觉还是很日系,小孩那个很多人都说有《咒怨》的感觉,他白头的形象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麦浚龙:白头小孩儿是个患有白化病的角色,这个来源于我个人化的想法,我认为白化病其实很美丽。我甚至想找一个真的患有白化病的小朋友来当演员,但港台在这方面的保护协会都比较谨慎,所以我们只能找了个正常的小朋友化妆成这样了。当时,那个小演员是比较辛苦的,每天仅仅化妆就要化三个小时。
情感驿站:那白头本身想表达什么?
麦浚龙:以前电影里很少有白化病的角色,在这部戏中,白化病出现在小朋友身上,其实是某种纯真的象征。他其实是本片的一个题眼,当这个角色被僵尸杀掉之后,纯真就被泯灭了,于是整个故事就发生了反转,电影中的那个世界开始步入疯狂。
情感驿站:关于两只*的造型我个人很喜欢,创造这两个形象时你有没有得到哪部电影的启发?
麦浚龙:没有。这样讲,在香港所有的*怪传说中,红衣女*是最出名的。所以在最初的造型设计中,这两只*是穿红色衣服的,只是实拍时红色非常的抢戏,所以我们把它改成白色带血的衣服了。那么另一方面,在老港片中,红衣女*是非常恶的,而且如果是孪生同脉的双胞胎女*又会恶上加恶,所以我才会创造这样的角色。(情感驿站:*身上散出来的那些红黑色血管是?)电影需要将很多你看不见的东西视觉化,那这些血管其实就是怨气的象征。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