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型鲸鱼身上基本都有附着物,为何大白鲨身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我们在观看一些海洋生物的视频或者图片时,可能会对一种奇特的现象所困扰,那就是作为海洋巨无霸、也是地球上体型最大动物-鲸鱼,它们的身上总会分布着一些密密麻麻的附着物,比如藤壶、鲸虱等,看到这样的图片时,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估计会受不了。而作为同样体型也不小的鲨鱼来说,它们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它们的身上就很少看到这样的附着物,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附着物到底是什么东东,先拿藤壶说说。藤壶从生物学分类上看,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无柄目甲壳纲藤壶科,它们的种类也比较多,在成年之后才会寄生到相对稳定的目标物体之上,而在此之前的幼体状态时,活动能力很强,在海水中自由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得以“寄托”的对象。如果在个体成熟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目标,那么由于成长过程中外壳逐渐变硬,活动能力大打折扣,没有了被附着目标的支撑,个体随波逐流,很难再捕捉到食物,势必会被活活饿死。

因此,在海洋中如果物体的表面较硬,或者褶皱较多,又或者被海水的冲击强度较小,那么就极有可能成为藤壶附着寄生的对象,比如船只的底部、礁石、海龟壳、鲸鱼体表等。其中,寄生在鲸鱼体表的藤壶,与寄生在船只底部和礁石上的种类不同,作用原理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寄生过程更为复杂,这类藤壶人们将之称为“鲸藤壶”。

鲸藤壶寄生在鲸鱼体表,总共可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幼体藤壶在海水中游动飘散时,如果有幸遇到鲸鱼,那么就会利用自己的触角,先抓住鲸鱼的皮肤。在实施这一步的过程中,由于触角的吸附能力非常有限,有很多藤壶在鲸鱼游动、海水拍击等作用下,会掉落下来。第二步是藤壶身体底部拥有吸盘的组织,利用吸盘进一步与鲸鱼皮肤紧紧相贴,这个时候掉下来的几率就大为减小了。

第三步是分泌黏液,使吸盘黏附鲸鱼皮肤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第四步,通过以上三步操作,藤壶就拥有了能在鲸鱼身体上长时间附着的资本,这最后一步就是藤壶在成长过程中,会将身体的一部分刺入鲸鱼的皮肤之内,然后再向外生长出四散开来的壁板,与鲸鱼皮肤下面的组织包裹在其中,相当于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与鲸鱼的皮肤组织牢牢地锁定住了。至此,即使鲸鱼再怎么游动、皮肤组织再怎么定期脱落更换,也极难再将藤壶甩掉了。

鲸鱼体表常见的另外一种附着物-鲸虱,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端足目鲸虱科,其吸附原理就没有藤壶那么复杂了,主要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口钳和肢节末端的尖锐倒钩,刺入鲸鱼的皮肤组织内实现固定。因为鲸虱没有吸盘、不会分泌黏液、也不具备“强悍”的内部卡死技能,只能依靠倒刺来实现固定,因此附着能力与藤壶相比差得很多,而且只能附着在鲸鱼体表褶皱较多的区别,比如眼睛、鼻孔、嘴部、鳍、生殖腔口等部位。

基于以上的分析,藤壶、鲸虱所选择海洋生物作为寄生对象是有很大的倾向性的,比如体型较大的齿鲸和须鲸容易被附着,而同样是鲸鱼的一种、体型中等的海豚,身体表面也基本上看不到这些附着物,同样,作为海洋哺乳动物的鲨鱼,和海豚一样,身体也不“招”附着物,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鲨鱼的身体灵活程度较大,这也是体型较小的一个优势,在海水中游动的速度较快,从而身体表面被海水的冲击力度也相对更大,即使藤壶和鲸虱找到了它们,也很难在皮肤上附着,在进行下一步深入操作之前,已经基本上被海水冲击掉落了。

二是鲨鱼的身型相对较小,鳍部在游动时,身体被鳍拍打到的占比,要比大型鲸鱼高出很多,在这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被附着的机会。

三是鲨鱼的体表褶皱要比大型鲸鱼少。特别是鲨鱼的体表,含有“盾鳞”的结构,就像被精心打磨的砂纸一样,既粗糙又坚硬,这样的皮肤外表结构,既不利于藤壶吸盘、黏液的形成以及壁板的深入,也不利于鲸虱倒刺的进入,相当于一层保护层隔绝了这些附着物。

基于以上的特点,鲨鱼皮肤表面很难被藤壶和鲸虱这样的附属物所吸附,白白净净的,免去了被持续骚扰的苦恼。虽然这些附着物不吸血,但也会一定程度上破坏皮肤组织,一想到鲸鱼身上密密麻麻的这些附着物,着实替它们感到“膈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