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杂谈老人与海,失败的英雄从何而来带 [复制链接]

1#
海明威

年圣诞节后。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里。开始动笔构思和写作《老人与海》(小说最开始定的名字是《现在的海》)年2月23日完成初稿。年发表问世。随即《老人与海》获年的普利策奖和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其众多小说创作中最经典的一部。也是他个人的巅峰之作。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年7月21日-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其写作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老人与海》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在那里,他认识的一个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一次海明威在海上遇险。富恩特斯救了他一命,从此他们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年富恩特斯出海到很远的地方,捕到的一条大鱼。但由于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而且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鲨鱼的袭击,结果等他回到家的时候,这条大鱼只剩下一副骨架。海明威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于是便构思创作出了《老人与海》。以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化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一个老人的三天三夜出海捕鱼的行动。深刻地揭示一种勇敢、冷静、果断、顽强和不畏任何强大力量的战斗精神!坚韧的意志!具有极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初次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一开始觉得索然无味,只是一个老头在那自言自语和个小孩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但是慢慢读到后来竟然不知不觉的就被那情节牢牢吸引住。以至一口气就读完了。然而却同时在内心不禁产生了一些疑问。等到第二次再次读完这部小说的时候,这些疑问更加强烈。

①.主人公圣地亚哥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渔民,为什么出海84天,竟然一条鱼都捕不到。究竟是什么原因?他是否有过反思和总结?

②.其他渔民都在附近的海域捕鱼。主人公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到很远的地方出海去捕鱼呢?

③.既然是出远海去捕鱼却又为什么什么都不带呢?除了钓线钓钩和鱼饵之外。至少应该带足一些必备的物资和战斗工具等等。作为一个长期与大海打交道的老渔民。圣利亚哥不可能不知道在茫茫大海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和灾难,甚至会面临着死亡。

④.而上面的三个疑问,最终汇总成最后一个疑问:海明威为什么一定要把主人公塑造成这样一个“失败的英雄”呢?

⑤.我们今天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对我们的职场和人生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将从整部小说的艺术结构布局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自身的创作思想意识。来分别进行分析说明。一,小说以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同时还巧妙地埋下了另一条暗线)。整个事件按照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行有序的描写。同时配以恰到好处的细节描述和人物刻画。我之所以会产生以上的一系列疑问。是因为作者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至少有四个地方埋下了伏笔。这些伏笔都向我们展示了,由于主人公“仓促上阵”而必然会失败的结局。①.一开始小男孩的对话。“我也许不像我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壮了,”老人说,“但是我知道许多诀窍而且我也有决心。”从这一描述可以看到作者已经向我们展说明了主人公的身体比较差。而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运动的。“身体差。”这是第一个伏笔。

②.接着作者又写道。“他已厌烦吃饭好久了,现在他出门通常不带午餐。他只把一小瓶水放在船头。除此之外,他一整天就不再需要什么了。”试想一个准备出远海去捕鱼的人,连基本的。食物都不带。它吃什么?而且之前84天都没捕到鱼,他也应该知道。不一定能捕到鱼来吃。这其实是否也暗示着主人公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想去碰碰运气。也许马上就能捕到鱼,就可以立刻返航回来了,所以也就用不着带吃的了。“没有必备的物资保障”这是第二个伏笔。

③.“海豚要是煮熟了该多好吃啊。”他说,“而生吃实在难以下咽,以后出海捕鱼一定要带点盐或酸橙。”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主人公在精疲力竭的时候知道了食物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经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而在茫茫大海上,既要面对风浪拍打,又要面对海上的各种生物的袭击。而且没有任何外援。这样高强度的作业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能。是根本无法支撑的。简直难以想象。所以接着他也意识到了:“终究是准备不充分。”这是第三个伏笔。

④,在用刀与鲨鱼群博斗时。老人想,“但愿我有一块石头好磨刀,我应该带块石头来的。”老人终于明白,配套的防身战斗武器以及必备的战斗工具等等应该要带着。其实该带的东西多着呢。可是他其实什么都没带。战场上武器就是士兵的生命。没有了武器也就等于说随时就没有了自己的生命保障。这是第四个伏笔。

大海既广阔无垠,又包罗万象。而作者笔下的大海。就是我们要面对的职场、战场、战争、社会、自然乃至于整个宇宙。而大海中的虎鲨、铲鼻鲨、海豚等各种大大小小的鱼类。就是我们要斗争的对手,甚至是残暴的统治阶级。主人公圣地亚哥就好比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勇敢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但是究竟拿什么去斗?究竟应该怎样去斗呢?作者煞费苦心地埋下了这些伏笔告诉了我们: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充足的物资,没有必备的武器,以及不可或缺的工具。这场斗争的结局不言而喻:失败。而且似乎是在故意“求败。”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是否也意味着作者,其实是十分讨厌战争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

二,本色创作所体现出来的。对战争的厌恶与憎恨,对死亡的恐惧,对自身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心。构成了作者自己复杂而又矛盾的统一体。

①.时代背景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另一部小说《过河入林》。这一部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主人公坎特威尔上校可以说就是海明威的化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情日趋颓废,常常考虑到死亡,又总是感到孤独与绝望。憎恶战争,同时又深切地关心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海明威善于本色创作。很多作品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影子。他自己也参加了一战和二战。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头上都顶着“战地记者”的头衔。见识了的很多真实的战争的场景。而且一战时他自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司机,却在年夏天的时候在前线被炮弹炸成了重伤。而且。他还曾于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为“阿尔戈。”只是自己没有做间谍的天赋。基本上没有获得过任何有价值的情报。因为也是徒有其名。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厌恶透了现实社会,厌恶透了战争却又不得不身处其中的矛盾与煎熬。因此才会构思创作《老人与海》。

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曾经就说过:“没有《过河入林》,就没有《老人与海》。”

而与此同时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运动,如火如荼。正在逐渐步入高潮。菲德尔卡斯特罗被捕后,在圣地亚哥一个法院受审时。发表了举世闻名的著名演说《历史将宣判我无罪》。而且此后该演说也成为了其武装斗争的政治纲领。从年7月武装起义开始,古巴人民经历了五年多的武装斗争,于年1月终于取得了胜利。推翻了在美国支持下的巴蒂斯塔政权的独裁统治。在拉丁美洲建立了第一个摆脱帝国主义统治的社会主义国家。《老人与海》里面,海明威所塑造的老人圣地亚哥。应该是预示着古巴人民英勇抗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而作者却不是按照常规的思路,把情节写成:主人公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最终取得了胜利。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写成主人公经过艰苦斗争之后还是失败了。之所以这样写既有上述所写的思想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从小说的艺术结构编排上来说,也是为了让作品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②.情感经历和生活思想状态以及性格特征

海明威一共有个四次婚姻。而且由于它自身有性功能障碍。还有肾炎,高血压,肝炎等多种疾病缠身。故而他的内心感情世界是十分空虚和孤独的。家庭生活十分的不和谐,家庭矛盾不断。而且还有很多庸医用他的名义大做广告。等等这些令他痛苦万分。故而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里面仅有的唯一一次提到圣地亚哥妻子。书中写道“墙上一度挂着一副他妻子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来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其实这应该是海明威心中理想的爱情。但现实与理想是冰火两重天。

贝娄

“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美国作家索尔贝娄曾对海明威的性格做出了如此的评价,“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综合以上种种。所有《老人与海》这部巅峰之作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最终以一个失败的英雄的形象出现的读者的眼前。悲催的感情生活和家庭环境。讨厌的战争。充满失望的国家。令人无奈的时代背景。令这位硬汉英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孤独与徬徨,无奈与悲伤。自此以后海明威在创作上再也无法突破,无法超越自己。而失败的英雄圣地亚哥,也似乎正是他自己真实的写照。最后作者在耳顺之年。终于举起了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似乎也是对上述情形的一种无声地印证。“自杀”意味着这硬汉到底是被毁灭还是被打败呢?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硬汉形象?也许只有他自己内心最清楚。惜哉斯人!

三,“冰山原则”带给我们的启示。“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所有作品的创作的主要原则。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作品的“八分之七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那么我们现在再来读他的这部经典巨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启示一:人生,虽然说“我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可最不应该做的是去“求败。”

启示二:职场,没有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细致思考的行动,只不过是在白白地浪费时间与精力。只会一无所获。

启示三:职场中,人生里永远不要做“失败的英雄。”

一点体会与诸君共勉。我是

阿刚说教。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