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陆湘敏回应重建精神故乡需多措并举 [复制链接]

1#

陆湘敏:回应重建精神故乡需多措并举


《人民》近日刊发回老家过年的友文章,直指当下一些乡村*博成风、攀比无处不在、环境污染触目惊心。针对回不去的故乡这一普遍的感叹,南都昨日社论认为,乡村凋敝后果最甚者不在于乡村人口与资源的空心化,而在于乡村价值的空心化。而为避免乡村价值空心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培育乡村知识分子。


笔者认为,化解失根危机,固然要以民间团体建立基金等方式,优化读书种子生长的空间和动力,为乡村知识分子的生长和发展提供支持,让这一阶层重新活跃起来。但是,改造乡村生活,重建乡村价值,恐怕又必须多措并举。


要看到,乡村价值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打破了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俗与乡土精神的流失;而农村与城市的交流融合又使得乡村价值遭遇空前冲击;加之片面*绩观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的边缘化这一切,使得乡村传统生活方式日益消亡,乡村传统伦理价值秩序日益解体。


从发展的角度看,尽管乡村的复兴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撑、*治参与、智力支持、道义推动和知识引领,但如今的乡村再要诞生梁漱溟这样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或晏阳初这样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可能没有多少现实土壤了。即便能诞生,如醉心于鹤立鸡群之状,恐怕也难挑改造乡村生活的大梁。


重建回得去的故乡,我们当然要积极培育乡村知识分子群体,倚重他们的道德人格、精神气质、品格形象乃至言谈举止来影响乡村生活。但是,我们切不可忽视培育、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只有激活乡村知识分子的正能量,同时改造乡村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和人际交往载体,不断丰富乡村公共生活的内涵,创新乡村生活理念,充分发挥乡亲们的精神主体性与文化自觉性,才能最终实现乡村价值的重塑。


值得一提的是,重建精神故乡也呼唤抱怨者从自己做起。对那种无所事事、每天以邻里攀比为乐的生活只会忧伤与指责,自己却没有对乡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等的踏实认同感、幸福感,不去积极参与、推动新的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建,那么他(她)与心目中的理想故乡只会渐行渐远。


诚如南都社论所说,故乡之为故乡,实缘于文化之根的维系。既然精神枯寂的故乡难以寄托回乡者的期望失去文化吸引力的故乡终将与我们告别,那么,我们何不一起努力,来扭转乡村文化的不良取向,与乡村邻里关系的陌生化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