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Dr魏告诉你为什么孩子会玩游戏上瘾爸爸 [复制链接]

1#

前阵子,德云社的于谦老师接受采访,提到自己的儿子玩游戏的事情:一方面想要控制孩子少玩会儿;另一方面却不敢完全禁止,因为如果一点儿不让孩子接触游戏,又担心孩子跟不上小伙伴们的节奏。

相比之下,于谦老师还算开明的,至少他还考虑了孩子玩游戏的必要性。而很多家长是压根儿不想让孩子沾游戏的边儿,留心一下,媒体上关于孩子玩游戏引起的负面报道可是越来越多。

今年年初,海口一名才10岁的孩子,沉迷于观看游戏教学视频,私自打赏游戏主播2万多,把妈妈气得生病住院。

还有更严重的。年,杭州的一个13岁的男孩子,天天放学回来就玩游戏。有次考试前夕,他还是这样,父亲没忍住说了他几句。他就从四楼跳了下去,造成髌骨骨折,双大腿股骨骨折。医生说这还算幸运的,没有伤到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近些年,类似的报道越来越多,这也和玩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关。就像于谦老师讲的那样,孩子的同学都在玩,完全禁止不太现实,而且如果真的完全禁止的话还会导致孩子和其他同学在一起时缺少共同话题。因此,在玩或不玩、玩多久这些问题上,家长真是进退维谷。

为什么孩子玩游戏爱上瘾?

这和游戏的设计原理有关。北大心理学教授魏坤琳老师曾经指出,游戏的设计符合三原则:有明确的目标,难度和能力匹配,有及时的反馈。

01明确的目标

游戏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愤怒的小鸟》是为了打中怪物猪猪,救出自己的蛋;《植物大战僵尸》的任务是击退蜂拥而至的僵尸,保护自己的领土;《大鱼吃小鱼》的终极任务是要变成鲨鱼王,成为海底霸主;象棋游戏则是为了吃掉对方的将帅,攻占城池……

有了具体的目标,孩子在游戏中的行动就变得有意义,让他们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什么,付出之后能得到什么,从而乐意去尝试。

02难度和能力匹配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曾经提出“篮球架原理”,即目标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像篮球架一样跳一跳就能够得到,才是有效的。

洛克指出,篮球这项运动之所以广受欢迎,跟篮球架的高度有关。篮球架上篮圈到地面标准高度是3.05米。如果篮圈的高度只有1米5,进球很容易,可能很多人玩几次就不想玩了。

反过来,如果篮圈的高度是10米,恐怕打上一天,也进不了球,那估计就没有什么人来玩这项运动了。

因此,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就需要设定这种“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这又被称作“洛克定律”。

游戏中通常都会设置若干关卡,不同的关卡难度不同。这种阶梯状难度设置,使得初玩者可以先从初始关卡开始,难度低,任务简单,完成这一关再进行下一关。随着游戏时间的累积,孩子对游戏越来越熟悉,技巧越来越娴熟,难度也随之逐渐提升——难度与能力是互相匹配的,所以既有挑战,这些挑战又是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符合洛克定律,难怪孩子们会一步步陷入其中。

03及时反馈

《弟子规》中有这样两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其实就是一种“及时反馈”,也就是每次行动都能很快得到回应或者看到效果,让人有受重视的感觉。

点一下鼠标,就能砍倒一棵树、挖出一车矿石、加盖一层房屋、或是收拾好脏乱的房间……这些都是游戏中的及时反馈,能够让孩子收获成就感。

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得到的及时反馈没有那么多。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今天念了几页书、背了几个单词,并不会马上看到成绩的提升,那么孩子的成就感也就没有得到满足。因此,相对来说,孩子可能就更喜欢在游戏世界品尝努力后有所收获的喜悦。

正是因为游戏有上面提到的目标明确、难度与能力匹配、及时反馈这三个特征,孩子玩游戏时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非常专注的状态,即“心流”状态。

“心流”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所提出的。他在研究中发现,当人们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某种活动上时,会拥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也就是心流。

人们之所以会在心流状态下感到幸福和充实,是因为在一个完整的心流过程中,人的大脑会分泌六种激素,包括大家熟悉的多巴胺、去甲肾上激素等。这几种激素都会让人产生愉悦感,因此经历过心流状态的人会乐意再次尝试这种状态。

明白了这几点,也就不难理解孩子玩游戏为什么会上瘾了。

孩子能从游戏中得到什么?

前面已经提到,孩子全情投入到游戏中时,会进入心流状态,有愉悦感。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能自然收获成就感。一次次过关斩将,看着屏幕上自己的账号等级升高,排名前移,装备升级,技能增强,这种“付出就有收获”的过程让孩子非常有成就感。

游戏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日常生活里,孩子能接触到的无非就是附近几个单元的同龄孩子,或者学校里的同学。但通过联网游戏,孩子能够和很多陌生人成为“战友”。这些人可能在一个城市的其他区,或者是其他城市,甚至住在国外。游戏扩大了孩子的交际圈,满足了孩子的交往需求。

而且,就像文章开头于谦提到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交流时,难免会聊到游戏。如果不了解对方所玩的游戏,缺乏共同话题,这也可能会导致孩子与人沟通不畅,无形中受到小伙伴的排挤。因此,游戏不光扩大了孩子的交际圈,还能在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提供话题,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如何能让孩子玩游戏不上瘾?

前面我们分析过孩子为什么会对游戏上瘾的科学原理。因此,如果希望能够一下子斩断孩子和游戏的联系,让孩子从此不再玩游戏,这是不理智的。

马云的儿子也曾经沉迷网络游戏,经常在网吧和同学打游戏,打到忘记回家。当马云发现这点时,他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给了儿子元钱,让他去网吧玩个够,但提了个要求:3天后回来,说出玩游戏的好处来。3天后,马云的儿子回到家,觉得又累又困又饿,对游戏的兴趣没有那么浓了。马云的夫人也辞职回家,更多地陪伴儿子,慢慢地,他们的儿子就不再玩游戏了。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不一定要学习马云这种比较极端的做法,还是可以采用相对温和的办法来让孩子减少玩游戏的时间,不再上瘾。

1、父母以身作则少玩电子产品,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网上曾经流传这样一张照片。地铁里,一位妈妈拿着书在看,坐在她旁边的儿子也拿着一本书。与他们相邻的一对母女,妈妈在看手机,女儿也凑过来看手机。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在这个画面里展露无遗。通常情况下,爸爸妈妈是急脾气,孩子也容易暴躁;爸爸妈妈比较内向,孩子也不爱说话;爸爸妈妈遇事不够果断的话,孩子做事也可能畏首畏尾……孩子的表现往往都有家长的影子。

因此,要想孩子玩游戏不上瘾,家长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要下班到家还拿着手机不放。家长有空就读读书,锻炼锻炼身体,在好好利用业余时间这件事上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此外,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每天都应该多腾些时间陪陪孩子和家人,创造机会全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自己最近看过的书,交到了什么新朋友,听到什么有趣的故事,工作学习中有什么进步等等。随着交流的增加,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力也会增加,这时再去劝说孩子少玩游戏,效果会更好。

马云当年为了拼事业,把4岁的儿子送去全托。尽管他上小学、初中时不再住校,但马云和夫人忙于工作,和儿子见面的机会很少。马云夫人辞职后,每天亲自下厨做一日三餐,和儿子一起吃饭、送他去学校。半年后,儿子不光玩游戏玩得少了,成绩也上升了,进入了良性循环。

2、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

既然孩子能够从游戏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满足其交往需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让他也能有这些收获,就可以慢慢取代游戏了。

作为家长,每天放学带孩子跑跑步、跳跳绳,周末带孩子去公园、野外玩一玩,给孩子报个跆拳道、乒乓球、画画、跳舞之类的兴趣班……这些都能够分散孩子在游戏上的注意力,找到新的兴趣点。

家长也可以从游戏入手,向外拓展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位朋友,她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我的世界”里面的创造模式。她就给孩子买了乐高的相关配件,孩子爸爸有空和孩子一起还原游戏中的场景,从搭座桥、搭个小屋开始,慢慢地搭大城堡,搭世界经典建筑。孩子觉得这样更加好玩,更具有挑战性,一有时间就查资料、摆弄乐高配件,游戏自然就玩得少了。

而且,孩子把精力放在游戏之外的兴趣爱好时,同样会遇到有类似爱好的小朋友,这也满足了他的社交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游戏了。

3、减少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重庆的一名大学生曾经在网上吐槽,自己的妈妈玩某款热门游戏,居然得到了多的高分,自己和同学们却只能打出几百分的成绩。他们都觉得很“丢人”,纷纷表示要“删游戏,不玩了”。

还有一位爸爸,为了的儿子别再让宅在家里玩游戏,不惜花钱雇佣那些游戏高手,在游戏中“追杀”自己的儿子。他儿子一上线,就迅速挂掉,一来二去,这游戏玩着也没意思了。

相比前面两种“迂回战术”来说,这种方法可谓是“斩草除根”“釜底抽薪”。只不过,用这个办法,要么付出精力,要么付出金钱,难度比前两种办法要高一些。

总之,想要孩子不对玩游戏上瘾,我们首先要理解,游戏中有明确的目标,阶梯状设计的难度和孩子能力提升相匹配,孩子还能得到在游戏过程中及时反馈,这些都很容易让孩子进入“心流”状态,有愉悦感,有成就感。而且,随着游戏对于孩子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交流有时也离不开游戏的话题,完全禁止孩子玩游戏,可能会让孩子与其他同伴缺乏共同话题,造成社交困扰。

因此,能让孩子少玩一些游戏就可以了,不用强求孩子完全不碰游戏。而想要孩子少玩游戏,玩游戏不上瘾,可以从这样三方面入手:第一,家长自己当着孩子少玩手机等电子产品,多陪孩子聊聊天、读读书,给孩子培养温馨的家庭环境;第二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让孩子找到游戏的“替代品”,也同样能收获愉悦感、成就感;第三,减少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让他对游戏的兴趣变淡。

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孩子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不会只对游戏上瘾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