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生涯“迟暮”的“老人”来讲,假使能翻盘,那么最酣畅淋漓的不是隐忍多年之后锦衣日行的光鲜,而是卧薪尝胆时期的卑微与羸弱,都不曾离开支持之人的目之所及。距离罗永浩的发布会已经过去了几天,鉴于这是一个B端产品,几大科技媒体仅仅在次日象征性地给以了一篇要点总结式的报道。如此硬核科技与互联网之间似乎也是隔行如隔山,科技媒体的编辑们第一次珍惜了给到罗永浩的笔墨,在本就不多的文章里几乎没有散播任何评论性的观点。但或许,这瞬热之后死寂,是老罗最不想看到的结局。
发布会当晚,我尽量带着不偏倚的立场观看了全程。罗永浩经典的插科打诨仍然熟练地抖落,但术语和原理的铺陈让整个发布会显得有些冗长无聊。而发布会上时而霸屏的连续问号,大概是公众对于这个试图翻盘人生的老人最大的恶意。罗永浩在此不避讳地提到了自己上一次创业的经历和多数人关心的近况,也自嘲般地讲述了自己从“小野一下就好”跑偏到技术上游公司的神奇跃迁。在一些黑粉看来,罗永浩终于消停了,不再给消费电子行业“添堵”了。他选择的这条走向B端的新路,势必会筑够起与直接消费者的壁障,一句并不贴切的“老罗真的开始做生意了”或许也是最能形容老罗这一选择的表达。而恰恰是在老罗的这一“退”当中,裹挟了更多的不甘与野心。
罗永浩早期的演讲PPT中,从不乏产品教主乔布斯的身影。尽管乔布斯为世人所道的是大众消费级的iPhone和iPad,然而乔帮主独到的能力,更多地是在于其对萌芽期的新技术的卓越判断力。罗永浩的工作精力中心从小野电子烟切换到Sharklet,除了考虑到电子烟行业日益凸显的监管风险外,也是想更深入科技底层的思维决定。正如乔帮主每次吸睛无数的发布会不是靠软件的“奇技淫巧”的堆砌,而是对硬核科技在未来应用前景的敏锐捕捉。
从消费电子的软科技走到贴近民生的底层硬科技,老罗真的能走好如他所料的新生涯路吗?
材料学的新红利时代
日渐功利的社会大潮下,已经很难有留给材料学这种未来缥缈专业的生存土壤了。互联网过去十几年发展地过于蓬勃,偏差性地误导了很多科技外延的从业者对于大势的判断。材料学作为一类基础学科,其对于*工民生的影响是奠基性的。过去的快速发展期终结了元素探索的材料时代,而未来的红利属于微观学拓补学的新时代。这一认知需要一些基础的科学素养,这也是使得罗永浩发布的Sharklet让人看起来有一种很不靠谱的误会的原因。
材料学在这个时代正在爬升一个新台阶,明星物质无论是石墨烯、共价有机框架或是硼烯,其主流研究方向均是特定微观结构的新特性,比如曹原博士发现的双层平行石墨烯1.1°的超导夹角。说这么多无非是要论证材料学已重新进入朝阳期的隐藏事实,也顺带提醒在Sharklet核心鲨鱼纹技术在市场验证其效果强弱之前,我们是该有足够的理由保持一定的敬畏,毕竟这位佛罗里达州大学的布伦南教授,可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跟这个技术打交道。
当然,回归到Sharklet核心技术的具体发展上,还是有很多确定不确定的棘手问题在等待。例如从比较短期来看,不同材质的工艺处理难度及成本的快速控制,以及使用期里如何面对表层物理磨损的问题,更何况多数日用品的实际场景中,附着沉积物的混合伤害可能远甚于肉眼不可见的细菌危险。当然这些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让产品使用用户感受到获得感,可能是一个更加底层同样也更棘手的问题。
粉丝经济的新玩法
罗永浩曾在某次发布会上提到过,粉丝经济的付费上限是元,所以他做元以上价位手机的初衷,是真的想用好产品来打动人,而非耗放式地收割粉丝经济。不过手机行业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了,披上战甲踏上企业服务战场的老罗,自然是羞于通过新发布会赚死忠粉的钱,因而本次发布会全部的座位都是定向邀请制——当然,这是一种最合理的逻辑猜测。这次发布会前老罗通过微博